傳統的教學,它的價值是什麼?
以樂器教學為中心,強調技藝的精進、高超和練習的固定與規律。
這並沒有什麼不對,而且也是一個在過去社會中很讓人珍惜的一種價值。
但是漸漸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,
像這樣的價值卻已經變成專業領域人士的困境,
我們努力維持傳統,卻不敵普羅大眾在生活當中的另外一種需求。
到底應該怎麼做?才能讓專業領域人士突破困境,
又能讓大眾業餘愛好者得到他們所希望得到的價值與提升?
教學的困境其實和表演藝術的困境是相同的路線,
只是一個在先一個在後。
它就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樣串聯在一起,
沒有業餘愛好者,但是卻希望有更多通往更高境界的藝術欣賞者,
這無疑是緣木求魚。
所以在基層的教學一定要基礎穩固,才能創造文化藝術產業的最高價值。
先談談之前所提到目前的教學困境,到底要如何面對?
怪現在的父母親溺愛?學生學習力低落、不抗壓?
怪大家為什麼不懂得自我提升,從小投資小朋友學習藝術的品味?
在我看來都不只是這樣。
很明顯是雙方對於這種藝術的價值,認知差距過大!
所以專業領域人士一定要有更新的視野,才能告訴大家:你們為什麼一定要學!
好的東西、好的價值人人都愛,問題不是東西不好,
而是我們有專業和責任要告訴大家~它,到底好在哪裡!?
不想讓自己有新的視野,掩耳盜鈴的結果最後只能黯然退場。
就從基層的教學改變起吧!
運用現有的教材 在教學上:“要學生回家多練習→上課找出問題→修正”,
這樣的模式,可以想像會讓老師在教學課堂上疲於奔命,
因為除了教學的本身,還有學生的態度問題。
不耐的學生當然態度會很糟,這是可以想見的,
令人訝異的是他們並不是不喜歡音樂藝術,而是不耐像這樣傳統的教學方式。
教學方式只有一種?
也就是說每一個學生如果想要學樂器,都只能被迫接受傳統的方式學習?
不喜歡或是不能接受的,就請自動覺醒?
這樣一來,怎麼可能培養出給多的愛樂人口?
教學的視野應該要換個角度了吧!?
經過了一段長期的教學研究與觀察,
我們終於開始籌畫以一種新的觀念為中心的教學素材。
* *
*
首先,在教學上我們應該要思考的是:
我們所教育的學生,他們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,未來需要的是什麼?
所以我們提出幾個重要的學習面向:
觀察力,感覺力,創造力與風格力~
這是在未來學習音樂,必須要培養的重要價值。
要如何培養這些能力?傳統的教學方式幾乎是達不到像這樣的目標!
因此經過我們長久的教學研究與觀察,列出了幾項的重要原則:
★ 音樂要從感覺開始
★ 感覺要與各種不同的認知產生聯繫
★ 發展自我肢體的感受力與控制力
★ 避免過早及過多的機械性練習
★ 有效的學習視譜
★ 節拍、速度、音樂風格,以及整體音樂的內化與發自內心的感動
★ 創造力與個人風格的開發
首先:
★音樂從感覺開始:
如果學習音樂從動作開始,並且只單獨強調動作的訓練,
例如姿勢、強迫記譜、固定而且機械式的練習,就會讓各種感覺逐漸關閉。
如果音樂要悅耳動聽,就要先學習聽到悅耳的聲音、能分辨悅耳的聲音,
現在不需要品味,不需要創造力的事情,都可以由機器來取代,
所以機器能做出來的事情,不需要未來的主人翁代勞。
★感覺要與各種不同的認知或情感產生聯繫:
將音高、旋律、節奏、速度、音量,甚至聲音的品質……等等音樂基本要素。
與自然相連結,與生活相連結,與情感相連結,與智能相連結,
這樣才能打開各種感官,增進感覺力。
為什麼要增進感覺力?
缺乏感覺力的人通常不容易察覺自己的情緒,更進一步的是不會適當地抒發。
像這種情形長期的累積下來,很容易造成精神情緒的障礙,
所以缺乏感覺力,最後連生活都會出現不協調的狀態。
像這樣,跟傳統的壓抑式教育是脫離不了關係的!
如果藝術的學習不是要學更精細敏銳的感覺、更高的品味、內化的文化修養,進而修身養性……
那麼學這門藝術的意義是什麼?
★發展自我肢體的感受力與控制力:
音樂是各種學科學習中,少數要求做到線性控制力的一個領域。
所謂線性控制力,就是在時間的脈絡當中,可以不中斷、不重複地持續執行著內容,
這樣的訓練不只是在音樂表演的時候,即使在上課中也要不斷地關注著這件事情。
像這種控制力的培養過程,需要對自我的肢體、心理狀況,有良好的掌握能力。
例如要求學生的演奏不間斷,
如果只是不斷要學生用片段的重複練習,以追求肢體機械式的熟練度讓音樂不中斷,
這樣是達不到真正的效果,反而會阻礙線性控制力的訓練。
★避免過早及過多的機械性練習:
這點一定有許多老師質疑,不練習怎麼學?
當然要練習,只是在練習的方式上應該要再做調整。
以是不是每天練習?每次有多少分鐘的練習來量化音樂的學習,本身就是一種機械式的訓練。
音樂的訓練要以感覺和品味為出發點,
練習雖然是一個過程,但是並不是學習音樂的總成績,
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的感動和用心的執行方式,才是音樂學習的精髓。
音樂要能感動人才是好音樂,機械式的訓練和練習無法突顯音樂的價值,
音樂內涵的博大精深,不是在起點就要讓人感覺高不可攀。
機械式的訓練,只是讓學生提早僵化而已,
在教學上最鮮明的例子就是:看到指法寫2就迫不及待按下Re,這就是沒有好的觀察力。
僵化就是導致把每一種感覺都關起來,結果如何?
連最基本的觀察力都無法發揮,還談什麼美感、鑑賞和品味呢?
★有效的學習視譜
視譜不只是認出音名然後在鍵盤上找音,對樂譜的認識其實是包括了:
1.空間、方向、距離的觀念,眼睛和手能夠持續跟著變化的音符隨時保持高度的注意力
2.循序觀察,循序操作的控制力,讓音樂並不隨著樂譜上任何的變化而中斷
3.邏輯的分類分析,包括音型、和絃的形狀….
.這些並不是認不認識音高的問題, 其實是跟我們的視覺,圖形的辨識能力有很大的相關性。
我們一般會以為節奏、拍子也屬於讀譜的能力,
其實對於新的學習者而言,節奏拍子是感受力與控制力的問題:
一拍為什麼是一拍?休止符為什麼不能出聲?
在初階的學習者身上,我們很容易發現他們經常會忽略休止符的存在。
當下對於時間的感受是什麼?要怎麼正確將時間的數值在移動的時空中傳達出來,
是一種感受力與肌肉控制力體驗的最細微體現。
★節拍、速度、音樂風格,以及整體音樂的內化與發自內心的感動
學習要在一開始就進入整體的音樂情境,
而不是只陷入在一種“有沒有彈錯?”的迷思當中。
演奏的正確性固然重要,
但是整體音樂所呈現的完整性與美感,背後卻有著更深層意義的文化內涵。
精確的節奏、正確的速度、整齊劃一而又安全的詮釋風格,
是不是就能代表這正是最完美的音樂?
如果上述就能代表最完美的演奏,我們只是能讚嘆地說:
「原來真人也能彈奏得如此完美啊?」
是跟誰做比較?是完美的演奏錄音?還是作曲家樂念的忠實呈現?
誰能證明這就是真正的完美?最貼近作曲家樂念的演出?
這種關於美學的評論是沒有任何標準答案的。
所以演奏詮釋的正確性與否,就變成了要辨識是不是完美演出的最重要指標。
那麼在音樂能不能感動人的最基本功能,在這些制式化的檢驗標準之下,
就變得模糊不清~
因為太僵化的藝術鑑定標準作業流程,難免會讓人有“國王的新衣”的聯想。
音樂的內涵並不只在於它的演奏絕對精確性,
而是在於一種美感和文化體會的深度。
★創造力與個人風格的開發
創造力的開發,不單單只是靠突發奇想去做些什麼事,
而是要自然而然從內心啟動對事物的熱情開始。
沒有熱情,就絕對不會有創造力!
創造力當然是要靠源源不絕的創意發想,而後去執行它才能實現創意,
所以希望,只有從教育開始!
在上面提到教學新視野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關鍵,就是個人風格力的展現。
沒有個人風格的齊頭式教育,絕對教導不出未來時代優秀的人才!
個人風格並不是我行我素,高興怎麼樣就怎麼樣也不管別人的想法和眼光就可以,
而是一個“人”最重要的價值。
不管今天這個人的地位如何?從事什麼樣的工作?是什麼樣的家庭背景和學歷?
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價值不清楚,就不會有正確的人生方向!
“風格力”正是認清自己和知道如何發展自己的最重要元素。
以上的幾項重要的觀念,
在暑假即將新出版的鋼琴初學教材裡都可以預見。
我們非常需要從新的視野、新的觀念開始,好好思考如何教育音樂與藝術?
這是一個不同於學校教育,不同於傳統教學的方法
這個時代潮流幾乎是無法抵擋的,
我們已經準備好要迎接一場前所未見的教學大革命!!
2010/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