惱人的音階~





















學音階,看著譜彈就好?
沒錯!一直以來,我們學音階都是從讀譜的方式開始學習。
哈農Hanon彈到後面,自然就接著開始進入C大調音階,
有人想過這樣的教學或學習方式,有什麼問題嗎?
或者,還有其他的方法來學音階?

我們先簡單分析音階的本質:
音階是一個“調”裡面,所有組成音的集合音列。
這個集合音列之所以稱為某個“調”,是來自音與音相連的特定關係。
例如:大調的第一音與第二音是全音,第二音與第三音是全音….
這和小調音階,第二、三音的關係,就有區別了。
音與音的相互關係,最重要的是對聽覺影響,相互間的關係會在聽覺上留下印象。
這種特殊的組合關係,就會構成調性。

如果我們辨認一段旋律是“大調”或“小調”,
會先經由“聽”的感覺記憶下來。
然後再將這段旋律裡的音歸納整理,與原本熟悉的“大調”比對後,
判別出“兩者相同”的結果。
所以辨別調性能力的過程,就是:聽覺─記憶─推理
一連串的大腦功能活動。

這樣的能力,在音樂(樂器)的學習中,有什麼重要性?
當然有!簡單的舉幾點:
1.音階是熟悉調性的方式,熟悉音階後,可以提升視譜速度
2.有音階的調性感,彈奏練習時,容易發現調號遺漏的錯誤
3.音樂裡,經常會直接使用音階(或片段)
特別是第一點,在視譜的測驗時,比較容易掌握正確的調性。
這也是視譜測驗最重要的評分標準。
所有不管是升學考試,或是檢定級數考試,音階都是必考項目,就可以知道,音階的重要性有多大了。

很明顯的,音階的教學的重點,
應該在引導學生“聽覺─記憶─推理”的一連串能力,
但是在實際教學上的情況是這樣嗎?

傳統上學音階,沒有新奇的方法。
即使雙手分開練習,還是會在合併時遇到困難,
例如調號遺漏、指法混亂,甚至彈到不知道終點在哪裡的都有。
複雜的視譜加上困難的手指動作,
讓音階在學習過程中,只能在尋找音符和雙手有沒有對好的動作中疲於奔命,
至於彈出來的是什麼聲音,已經忙到沒有時間去聽、去思考和反應。
雖然用大量的練習也許可以“勤能補拙”,
但是再考試的時候只要一緊張,還是頻頻出錯,
有的甚至嚴重到完全當機,或是整個調都彈錯也不是新聞。

所以“音階不耐症”在實際教學當中的估計,
出現率幾乎佔了九成以上。(包括鍵盤、管絃樂器)

老師在教學當中,要如何減輕學生的“音階不耐症”?
首先,我們應該要弄清楚產生症狀的原因:

“音階”原本是一種促進音樂學習的基礎能力,
有了音階的基礎,熟悉了調性以後,再來幫助更近一步的學習。
以這樣的觀點,“音階能力”的養成,
應該在開始接觸到不同調性樂曲的時候,就要同步展開。
這個時間點,可能在學習的第2~3年,甚至不到。

但是,因為轉換位置及調號變化的動作複雜,
所以可以開始學習音階的時間,多半至少要到達三~四年的琴齡才能勝任。
而情況最糟的是:
在音階的教學裡,學生常常連下一個音要按哪裡都沒有把握,
不只調名、調號連不起來, 調名也混淆不清,
還有哪個音該升該降甚至都處於不確定狀態……
可是老師往往還不自覺把教學重點聚焦在指法、姿勢,以及動作的流暢與速度,
這樣的教學,學生怎麼可能掌握好學習音階的能力?
痛苦又無效的音階學習方式應該要改變了!

“音樂雜貨屋-樂理的練習A”----音階與大小調
就是我們針對“音階不耐症”,所設計的初步解決方案。

樂器的音階學習,除了上篇提及的調性能力的過程,
還需要結合讀譜與樂器操作,才能解決上述的種種困難。
我們列出了音階學習幾個重要的方面:

※全音、半音的觀念(音的間隔的概念)
※大小調組合模式的記憶(聽覺→記憶)
※認識調號(動作的提示/讀譜)
※組合模式的推理(從一個調,到另一個調)
※手指的動作/讀譜

在“手指的動作”之前,這些都屬於感覺與邏輯能力。
我們將這些內容,放在這本音階的預備教材,
讓學習者在進入困難的手部動作之前,先培養足夠的邏輯與感覺協調能力。

本書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類:
§半音與全音
§同音異名
§大調音階
§調號
§小調音階
§調性與讀譜

根據我們實際使用的教學經驗,不管是鍵盤樂器或絃樂器,
在正式音階教學之前,對於建立音階的基本概念,都是非常有幫助的。
特別一提,使用在絃樂器的教學上,還有鍛鍊聽音敏銳度的功效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