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愛的學生們,為什麼你們不用正確的姿勢拉琴?


小提琴的學習過程和鋼琴比起來,
對於技術的部分,要求多了很多:
尤其在初學的很長一段時間當中,上課的內容,
幾乎隨時都在注意姿勢與技術。
從夾琴開始,姿勢要正確,
左手持琴姿勢要正確,
握弓姿勢要正確,
弓法順序要正確,
換絃姿勢要正確,
按絃姿勢要正確,
按絃位置要正確,
當然,拍子與樂譜上的升降記號也要正確。
這些說完了,還有更進階的抖音,跳弓,換把位的正確姿勢等著學

我們教了這麼多年的小提琴,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,
技術不正確,怎麼能拉出好的音樂?
所謂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啊!
所以小提琴老師常常需要絞盡腦汁,研究教導學生如何用正確的姿勢拉琴?
書籍、光碟、網頁樣樣都有,琳瑯滿目,都在討論技術這件事。

但是當我們在努力教導握弓,一直告訴學生“大拇指不要伸直”的時候,
不乖的學生回一句:這有什麼差別?
老師該怎麼辦?是放棄教他?還是要繼續搬出技術的理論來說服他?
在我的教學觀察中,其實有太多學生並不認同我們所想的。
「我把五支手指都伸直,也不會怎樣,一樣有聲音啊!」
當老師苦口婆心:“什麼是好的音色?什麼是spiccato?”
學生說:「太麻煩了!」
在他們的想法裡,就像學筷子夾菜,東西能吃到嘴裡,不讓自己餓死就行了,
至於拿筷子的姿勢醜不醜,那又怎麼樣?
先不說技巧到底有什麼高深的價值。
這個現象反映了一個事實:
普遍的大眾學習者不需要高度技術,也看不出技術的用處!

以技術為導向的教學方式,是工業時代背景之下的產物。
這種學習方式,是以訓練職業音樂演奏家為目的。
按部就班把所需的技巧知識學完後,
合格者,進入樂團生產線,
由指揮統一規定音樂的樣式,以便製造出大量的音樂商品。
這樣的人才,需要的是精準的技術與服從的個性(像不像是工廠作業員?)
不需要,也不可以有太強烈的創新與自我風格,
像克萊斯勒,就是樂團工廠的淘汰品。

這種為了培養專業生產人才,以技術為主軸的學習方式,
學習的過程都在鍛鍊技術,連表情風格都是“訓練”,而不是“體驗”,
怎麼會有機會享受音樂的樂趣呢?
像這樣的學習內容,對於不想成為專業音樂家(音樂工廠作業員)的學習者,
無疑是一種苦刑!
除非學生本身有強烈的學習目的,否則學習是難以持續的。


*    *    *

回到學生不需要太高的技巧,我用個簡單的比喻:買車
一般人要買一輛新車,
其實要考慮的只是價格合理,達到基本安全性,
不容易故障,維修便宜方便….這樣就好。
像這樣的需求,其實只要國產中小型房車就足以滿足。
但就是有推銷員會告訴你車子更大更好用,可以載更多的人,
去大賣場時不怕載不下,需要搬家的時候,也可以載運家具,
如果有一天想創業,還可以改裝成行動咖啡館…..
可是消費者的心聲是:
我真的只要一輛適用的車就好!

同樣的,大部分學琴的人學琴的需求是:
1.會拉喜歡的歌
2.能夠自己看譜或模仿拉出喜歡的歌
3.然後把這樣的歌拉的好聽,享受音樂就很高興

想要達到像這樣的程度,很多小提琴老師都知道:
其實不需要太多、太難的技巧。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  這位先生的姿勢是怎麼一回事?

有個學生從網路上下載“鐵達尼號“電影主題曲“鋼琴譜”,
拿到課堂來說想拉這首歌。
這首歌曲音不多,又沒有調號,而且只拉上方旋律,很快就拉出旋律來,
他自己高興得不得了。
這樣的程度,學完篠崎第一冊(第一把位)就可以辦到了。
要花多久的時間?差不多一年。

但是老師往往不只要學生學篠崎,
接下來還要學Wohlfart Kayser
最好繼續拉MazasKreutzerDontFiorilloGavannis
這些就是準備進入專業,
如同小貨卡可以載貨營業用的教材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     這些樂器連腮扥都沒有,要怎麼夾琴

這是多數老師的迷思,也包括以前的我。
但是不放下成見,是不可能找到正確的方向,也無從看到未來。
音樂的技術與內容哪一個重要,這個辯論永遠沒有結果,
我們也無意在這上面繼續爭辯。
只是忠實反應現在很多學生的想法罷了!

問題是:就算我放下成見,不把所有的力氣用來教授技巧,
但是眼前的教材,還是都以技術為主導,
以技巧難易為順序安排進度,除了技術,我還能怎麼辦?
學生不學完美的姿勢與高深的技巧,那麼小提琴到底要學什麼?

這要回到音樂的本質來看:
(正確)的技巧(姿勢),是為了表達美好的音樂
(正確)的技巧(姿勢),是因為美好的音樂而存在,
如果學了好(正確)的技巧(姿勢),但是卻拉不出好聽的音樂,
那學技巧的意義在哪裡?

反過來說,如果能演奏出美好的音樂,技巧(姿勢)是不是標準?
那真的一點都不重要!
所謂“筌者所以在魚,得魚而忘筌”,
我只要手上有肥美的魚,不管用什麼方法、怎麼抓魚都可以,
重點是要找到肥美的魚
學樂器目的是“演奏出美好的音樂”,
所以“美好的音樂”才是我們要的魚。

在現在這個時代,“美好的音樂”重點已不在完美的技巧,
機器可以將演奏修飾到完美,比真人實境現場演出還要更好。
接著還可以大量生產,無限的複製、散播.....
這些都是輕而易舉的事。

所以“完美的”演奏一首樂曲,對於網路資源發達的下一代來說,
已經不是最珍貴、最有價值的事情了。
“美好的音樂”不在於“精湛的技巧”,
“美好的音樂”在於:
愉快的體驗,讓人喜愛的風格與創新的創作。

愉快的體驗,比起只專注正確的姿勢有意義多了。

  
劉佳傑   2011/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