★視覺、動作、聽覺、記憶等等不同介面反應的串連
視覺 →動作控制→聽覺 →記憶
這幾個不同的動作,都是由不同的單位接受外來的刺激,
再大腦來統籌控制,以做出反應。
我們會常常聽到老師對學生說:「練琴的時候要用大腦….」
如果老師們在一開始教學,就把像這樣的教學元素放在基礎教學的訓練當中,
讓學生在一開始學習音樂,就會主動將感覺的觸角打開,
而不是只會做機械性的手指操作。
因為“聽→回家練習彈”這樣教學的舊模式,
讓初學變成了一件不需要專業的簡單事。
從事教學的老師們都知道:不是這樣!
但是指導機械性的手指操作,有家長甚至覺得也自己也可以做,
鋼琴老師的功能,在教初學課的時候並不明顯,
也難怪家長都不願意把錢,花在紮根的基礎教學上。
後續未來的教學,對學生、老師、家長三方都沒有好處,
這就是許多老師一直想要告訴家長,
卻指不出一個具體原因的關鍵點。
因為沒有更好的教學內容,只好任這樣的模式繼續運作下去,
所以,我們要藉著新的教學元素告訴現在所有的家長:
「專業是什麼?好的教學內容又是什麼?」
而且這些專業的內容,只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師們做得到。
有個例子可以跟大家來分享:
有好幾位學生的媽媽,在他們自己小時候已經學到某個程度。
雖然不能全程指導自己的小孩,
但是陪小孩練習的能力倒是還可以。
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:
就是會自己教小孩繼續彈下去一些“老師還沒教”的東西。
有時候甚至小朋友會告訴我:
「這首歌媽媽已經教過我了…..」
更甚者,還有自行翻到自己覺得最困難的一首,
用自己的方式“測試”小朋友的音樂能力。
坦白說,任何老師知道心裡都會覺得怪怪的,
問題是除了心裡不舒服之餘,擺出老師的專業之外,
我們還有什麼方式,可以矯正這種不良教→學的方式?
所以我們要提出新的教學元素,
讓教學真正變成只有老師才能做到的專業!
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