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提琴篠崎教本


在台灣學小提琴的人,幾乎都拉過篠崎教本,
即使現在市面上增加了許多新的教材,
它依然是許多老師給初學者的主要教材。
到底是什麼原因,經過了數十年不改版,依然受到老師青睞?
沒有其他可以取代的教材?
還是習慣一定要用它才是學小提琴?就像鋼琴中的拜爾教本?
現在已經早有鋼琴老師不再使用拜爾教本了。
 
 篠崎的最重要的編排觀念,

是從建立學習基礎著眼,而不是引起學習興趣導向。
 
它的特點是:

第一,篠崎的編排從單絃開始,依照手指順序學習,
先練習動作,建立手指動作與音符空間概念的連結,
所以在48首小蜜蜂之前的練習,沒有任何小朋友熟悉的樂曲。
 
第二,先學比較難的原位手指:
A絃的do(2指靠緊1)E絃的fa(1指後退)

一直到112首練習以後才加入升記號,
開始有第2指前伸的動作(前伸的動作比較容易)
先難而後易,讓學習者有漸入佳境的感覺。
 
第三,漸進遞增的認識各絃,先單獨學A絃,
再接著加入DGE絃,加強絃位與音域關係的熟悉。
 
第四,漸進的升降記號、調號。
從一個升記號開始加入,容易掌握調號,也可以強化調號的記憶。
 
第五,預備練習的概念。
每一種新的技巧或是素材,例如換絃,連弓,都在歌曲之前提出來集中練習,
並且有足夠的練習數量,讓學生養成提升練習效率的方法。
 
第六,大音符排版。
大約在1943年在日本出版的樂譜,就考慮到年幼的學習者視力保護,
將第一冊樂譜放大排版,真是非常貼心!
 
篠崎的初學教本,至今也還在日本販售,
歷久不衰,他對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想,似乎還沒有人能夠超越它呢!

2010/5

Related Posts:

  • 學音樂,要不要教音樂史呢?關於音樂史的教學, 在基礎的音樂教育中經常被忽略。 因為在基礎的音樂教學中,經常只強調技術與練習的必要性, 這裡指的並不是學校教育中的音樂課程。 在音樂的教學中,除了技術之外還有知識的傳達, 可惜因為授課時間的不足, 讓教學除了技術之外無法再增加知識的教育。 音樂史的教學可以放在樂理的部分幫學生加強, 有了對歷史的認識可以讓音樂變得更有內涵。 藉由歷史上的不同時期介紹不同的音樂,也可以是教學的重要項目之一: 中世… Read More
  • 律動教學的迷思 律動是身體與生俱來的能力,也是音樂學習與表演的重要內容。許多時候音樂去除了動作與姿態的部分,恐怕要變得不知所云。但是除非專門開設律動課,我們卻很少有機會做這件事。 老師沒有做這件事,主要有六個迷思: 1.跑跑跳跳技術含量太低 2.必須接受專業訓練才能教學 3.老師一定要即興 4.只能在團體課進行 5.律動只適合幼齡的啟蒙階段 6.一定要用鋼琴 根據我們的經驗,現在這些想法都可以改變了。 迷思1. 跑跑跳跳技術含量… Read More
  • 接觸小奏鳴曲的時機 假使學生的鋼琴有一定的程度, 老師們一定會讓他們提早接觸小奏鳴曲。 什麼時候是最佳的接觸時機呢? 應該是學生的手指已經被訓練到有一定的強韌度與靈敏度的時候。 當然,如果他們的手指不夠靈敏與強韌, 有一些老師仍會直接使用小奏鳴曲來做訓練, 只是對這樣的學生而言,練習起來是相當辛苦的。 小奏鳴曲的功能依然是一種練習曲, 在古典時期的時候達到數量的頂峰。 它是奏鳴曲的前身,形式比較小、曲式比較簡單,一般大約都三個樂章。 寫作小奏鳴曲最有名的音樂家… Read More
  • 整合學習 Simultaneous Learning 整合學習的觀念 在教學上結合音樂的感覺、律動、音響組合、理論、視譜、空間關係等等學習元素,一直是我們在啟蒙教材與風格教材的設計上非常重視的方向。 近年有英國的音樂教育/創作家,同時身兼多項國際比賽與活動選拔考試官的保羅哈里斯Paul Harris,提出了這個觀念: Simultaneous Learning 我們稱為“整合學習”(或稱同步/同時學習) 他主張教學應該揚棄被動消極的方式。習慣上,課堂裡老師多半從手指練習、… Read More
  • 小提琴的團體課 一直以來對小提琴團體課的印象,總是學習進度緩慢,老師無法針對個別學生仔細指導,以致於效果不佳,姿勢與基礎能力不好。 但如果要重新檢視現在的學習目標,學琴不應是少數人的專業,而是為了儲備將來品味美感的綜合能力,團體課的價值也就該要重新評估了。 團體課在教學上,具有以下的優勢: 1. 同儕的激勵,可提升練習動力 至少3人以上的課堂,隨時互相觀摩檢查,優點缺點很容易從同伴身上看到,於是回家後“我也要和… 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