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定要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


我小時候學鋼琴,上課的第一天就是要學認樂譜和琴鍵,
然後把樂譜、琴鍵和手指頭對起來就對了。
老師從來也沒告訴過我,或是用任何方法幫助我,解決我在練琴的時候已經遇到的難題。
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任何難題嗎?當然不是,
只是我們現在都給它一個很深奧的名稱 ~就叫做瓶頸。
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遇到瓶頸,看起來在正常也不過了,
只是我自己在教學之後漸漸發現:
其實有些瓶頸對學生來說,是可以提早讓它不會被放大困難度的。

在我們那個年代,可以彈的就是可以彈,
換句話來說,不需要老師告訴我們怎麼彈,我們就會自動練好等老師驗收,
如果不能彈不會彈的怎麼辦?
很簡單:你沒有天份,不要學了!
這是除了我們之外另外一種人的出路。
所以在當時能彈能練的,幾乎都被老師遊說去考音樂班、音樂系,
說學鋼琴要培養氣質紓解壓力?
抱歉!在當時並不流行這個。

可是隨著時光的流逝,轉眼間過了一、二十年以上,
當能學能練的都考上音樂系畢業出來以後,
伴隨著出生率節節下降,師資又供過於求的現象之下,
我們已經不能像當初我們的老師那樣“豪氣”,只教能學能練的學生。
因為,不努力也不練琴的學生越來越多,
更明白一點說,就是今後我們要面對的,大多數都會是這樣的學生。
不教了嗎?嗯……等我哪天中了樂透的大獎時我會考慮的!

既然要教,就要提升他們的音樂能力,
我們教起來也才會輕鬆一些。
可是有時候,不只是他們態度的問題,
是的,沒有錯!!
現在的學生學習態度怎麼能跟我們當時比?
那個時代早已經一去不復返了,
今後我們要面對的,永遠也不會是當時像我們那樣的學生。
老師們再生氣、再苦口婆心也沒有用,
因為連家長的想法和態度,都已經整個在改變了!

我們唯一能改變的,就是讓自己變成一個讓學生願意好好上課的老師。

要怎麼讓自己變成一個讓學生願意好好上課的老師呢?
我想,從基礎教學開始先做好,學生的能力就可以被提升。

在教學的部分對於音樂的元素:
音高、節拍、節奏、強弱……
這些在一開始教學的時候,就要把這些元素“種”到學生的腦袋裡。
 我們常說:「學生的耳朵都不打開聽!」
這應該不是不打開聽,是聽而不見吧?
在一開始的基礎訓練如果沒有把“音高”這個元素“種”到學生的腦袋裡,
連高音還是低音都分不出來,
怎麼寄望學生能分辨出自己發出的錯音?
雖然這對有些學生來說是有一點困難。

有老師會讓學生用聽→唱的方式分辨音高,這方法雖然不錯,
可是對有些學生來說作用不大。為什麼?
第一:他從心底抗拒唱
第二:天生對自己發出來的聲音不敏感,也就是所謂的五音不全
針對類似像這樣的學生,要指導到他們對音高有初步的反應才行,
也就是說要用一些生動而有趣的練習,讓他們對不同的音高產生反應。

其次是節拍,最常遇見學生在節拍上的問題大多是:
趕拍子、拍長沒有分別、長拍數不夠、短拍太長、附點數不出來等等
對於時值的反應和控制力比較弱的學生來說,
他們的抽象思考能力可能需要被加強。
還有另外一個可能就是,他們的肌肉對於演奏樂器的控制力還不夠好,
或許有些老師的解讀是:沒有足夠的練習….
讓這些看似沒練熟的學生,永遠都有節拍不穩的現象。
熟能生巧在技能的訓練上也許很重要,
但是在不操作樂器的時候如果對於節拍的觀念可以更確實,
對於改善一些在實際操作樂器上的困難度,一定會很有幫助的。

關於節奏感,節奏感的訓練是一種類似語言感覺的訓練,
在語言學習裡有語感,語感是字彙、文法和句型的習慣用法,
這是我自己在進修日文時的感想。
在音樂裡,節奏感是建立在一連串的節拍上的感覺。
曾經跟家長討論到:為什麼原住民們天生的節奏感比漢人好?
我想節奏感和身體的律動有一些關係,
節奏本來就有一點類似語言裡的韻律感。
可是對於韻律感不夠敏銳的人來說,節奏是不能用感覺來訓練的,
要從精確的節拍開始教起。

強弱是我們能分辨聲音的最基本元素,
大聲?小聲?這看似簡單的分辨是讓有些學生耳朵打開的最好入門。
如果學生們在一開始接觸音樂就能得到這樣的引導和訓練,
那麼音樂能力的提升是指日可待的,
能夠啟發學生感官和知能的教學,才是未來的新趨勢。
等到學生的音樂能力被啟發了之後,
師生雙方在教學的活動當中,應該都可以得到最大的回饋。

2010/11

Related Posts:

  • 律動教學的迷思 律動是身體與生俱來的能力,也是音樂學習與表演的重要內容。許多時候音樂去除了動作與姿態的部分,恐怕要變得不知所云。但是除非專門開設律動課,我們卻很少有機會做這件事。 老師沒有做這件事,主要有六個迷思: 1.跑跑跳跳技術含量太低 2.必須接受專業訓練才能教學 3.老師一定要即興 4.只能在團體課進行 5.律動只適合幼齡的啟蒙階段 6.一定要用鋼琴 根據我們的經驗,現在這些想法都可以改變了。 迷思1. 跑跑跳跳技術含量… Read More
  • 整合學習 Simultaneous Learning 整合學習的觀念 在教學上結合音樂的感覺、律動、音響組合、理論、視譜、空間關係等等學習元素,一直是我們在啟蒙教材與風格教材的設計上非常重視的方向。 近年有英國的音樂教育/創作家,同時身兼多項國際比賽與活動選拔考試官的保羅哈里斯Paul Harris,提出了這個觀念: Simultaneous Learning 我們稱為“整合學習”(或稱同步/同時學習) 他主張教學應該揚棄被動消極的方式。習慣上,課堂裡老師多半從手指練習、… Read More
  • 學音樂,要不要教音樂史呢?關於音樂史的教學, 在基礎的音樂教育中經常被忽略。 因為在基礎的音樂教學中,經常只強調技術與練習的必要性, 這裡指的並不是學校教育中的音樂課程。 在音樂的教學中,除了技術之外還有知識的傳達, 可惜因為授課時間的不足, 讓教學除了技術之外無法再增加知識的教育。 音樂史的教學可以放在樂理的部分幫學生加強, 有了對歷史的認識可以讓音樂變得更有內涵。 藉由歷史上的不同時期介紹不同的音樂,也可以是教學的重要項目之一: 中世… Read More
  • 小提琴的團體課 一直以來對小提琴團體課的印象,總是學習進度緩慢,老師無法針對個別學生仔細指導,以致於效果不佳,姿勢與基礎能力不好。 但如果要重新檢視現在的學習目標,學琴不應是少數人的專業,而是為了儲備將來品味美感的綜合能力,團體課的價值也就該要重新評估了。 團體課在教學上,具有以下的優勢: 1. 同儕的激勵,可提升練習動力 至少3人以上的課堂,隨時互相觀摩檢查,優點缺點很容易從同伴身上看到,於是回家後“我也要和… Read More
  • 接觸小奏鳴曲的時機 假使學生的鋼琴有一定的程度, 老師們一定會讓他們提早接觸小奏鳴曲。 什麼時候是最佳的接觸時機呢? 應該是學生的手指已經被訓練到有一定的強韌度與靈敏度的時候。 當然,如果他們的手指不夠靈敏與強韌, 有一些老師仍會直接使用小奏鳴曲來做訓練, 只是對這樣的學生而言,練習起來是相當辛苦的。 小奏鳴曲的功能依然是一種練習曲, 在古典時期的時候達到數量的頂峰。 它是奏鳴曲的前身,形式比較小、曲式比較簡單,一般大約都三個樂章。 寫作小奏鳴曲最有名的音樂家… 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