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定要培養學生的音樂能力


我小時候學鋼琴,上課的第一天就是要學認樂譜和琴鍵,
然後把樂譜、琴鍵和手指頭對起來就對了。
老師從來也沒告訴過我,或是用任何方法幫助我,解決我在練琴的時候已經遇到的難題。
是我從來沒有遇到過任何難題嗎?當然不是,
只是我們現在都給它一個很深奧的名稱 ~就叫做瓶頸。
學生在學習的時候遇到瓶頸,看起來在正常也不過了,
只是我自己在教學之後漸漸發現:
其實有些瓶頸對學生來說,是可以提早讓它不會被放大困難度的。

在我們那個年代,可以彈的就是可以彈,
換句話來說,不需要老師告訴我們怎麼彈,我們就會自動練好等老師驗收,
如果不能彈不會彈的怎麼辦?
很簡單:你沒有天份,不要學了!
這是除了我們之外另外一種人的出路。
所以在當時能彈能練的,幾乎都被老師遊說去考音樂班、音樂系,
說學鋼琴要培養氣質紓解壓力?
抱歉!在當時並不流行這個。

可是隨著時光的流逝,轉眼間過了一、二十年以上,
當能學能練的都考上音樂系畢業出來以後,
伴隨著出生率節節下降,師資又供過於求的現象之下,
我們已經不能像當初我們的老師那樣“豪氣”,只教能學能練的學生。
因為,不努力也不練琴的學生越來越多,
更明白一點說,就是今後我們要面對的,大多數都會是這樣的學生。
不教了嗎?嗯……等我哪天中了樂透的大獎時我會考慮的!

既然要教,就要提升他們的音樂能力,
我們教起來也才會輕鬆一些。
可是有時候,不只是他們態度的問題,
是的,沒有錯!!
現在的學生學習態度怎麼能跟我們當時比?
那個時代早已經一去不復返了,
今後我們要面對的,永遠也不會是當時像我們那樣的學生。
老師們再生氣、再苦口婆心也沒有用,
因為連家長的想法和態度,都已經整個在改變了!

我們唯一能改變的,就是讓自己變成一個讓學生願意好好上課的老師。

要怎麼讓自己變成一個讓學生願意好好上課的老師呢?
我想,從基礎教學開始先做好,學生的能力就可以被提升。

在教學的部分對於音樂的元素:
音高、節拍、節奏、強弱……
這些在一開始教學的時候,就要把這些元素“種”到學生的腦袋裡。
 我們常說:「學生的耳朵都不打開聽!」
這應該不是不打開聽,是聽而不見吧?
在一開始的基礎訓練如果沒有把“音高”這個元素“種”到學生的腦袋裡,
連高音還是低音都分不出來,
怎麼寄望學生能分辨出自己發出的錯音?
雖然這對有些學生來說是有一點困難。

有老師會讓學生用聽→唱的方式分辨音高,這方法雖然不錯,
可是對有些學生來說作用不大。為什麼?
第一:他從心底抗拒唱
第二:天生對自己發出來的聲音不敏感,也就是所謂的五音不全
針對類似像這樣的學生,要指導到他們對音高有初步的反應才行,
也就是說要用一些生動而有趣的練習,讓他們對不同的音高產生反應。

其次是節拍,最常遇見學生在節拍上的問題大多是:
趕拍子、拍長沒有分別、長拍數不夠、短拍太長、附點數不出來等等
對於時值的反應和控制力比較弱的學生來說,
他們的抽象思考能力可能需要被加強。
還有另外一個可能就是,他們的肌肉對於演奏樂器的控制力還不夠好,
或許有些老師的解讀是:沒有足夠的練習….
讓這些看似沒練熟的學生,永遠都有節拍不穩的現象。
熟能生巧在技能的訓練上也許很重要,
但是在不操作樂器的時候如果對於節拍的觀念可以更確實,
對於改善一些在實際操作樂器上的困難度,一定會很有幫助的。

關於節奏感,節奏感的訓練是一種類似語言感覺的訓練,
在語言學習裡有語感,語感是字彙、文法和句型的習慣用法,
這是我自己在進修日文時的感想。
在音樂裡,節奏感是建立在一連串的節拍上的感覺。
曾經跟家長討論到:為什麼原住民們天生的節奏感比漢人好?
我想節奏感和身體的律動有一些關係,
節奏本來就有一點類似語言裡的韻律感。
可是對於韻律感不夠敏銳的人來說,節奏是不能用感覺來訓練的,
要從精確的節拍開始教起。

強弱是我們能分辨聲音的最基本元素,
大聲?小聲?這看似簡單的分辨是讓有些學生耳朵打開的最好入門。
如果學生們在一開始接觸音樂就能得到這樣的引導和訓練,
那麼音樂能力的提升是指日可待的,
能夠啟發學生感官和知能的教學,才是未來的新趨勢。
等到學生的音樂能力被啟發了之後,
師生雙方在教學的活動當中,應該都可以得到最大的回饋。

2010/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