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提琴的團體課












直以來對小提琴團體課的印象,總是學習進度緩慢,老師無法針對個別學生仔細指導,以致於效果不佳,姿勢與基礎能力不好。

但如果要重新檢視現在的學習目標,學琴不應是少數人的專業,而是為了儲備將來品味美感的綜合能力,團體課的價值也就該要重新評估了。


團體課在教學上,具有以下的優勢:

1. 同儕的激勵,可提升練習動力
至少3人以上的課堂,隨時互相觀摩檢查,優點缺點很容易從同伴身上看到,於是回家後“我也要和某某樣”,“我要比某某拉的更好”的想法油然而生,順著這想法就會記得“練習”這件事,不再有“獨學而無友”的孤獨感。

2. 用樂趣引發主動學習
團體課可以達到遊戲的規模。在雙方對抗的遊戲當中,學習者往往會為了爭取勝利,用更大的注意力,更敏銳的感覺參與活動。這樣主動性的“練習”,無疑比老師的耳提面命效果好上許多。

3. 合作的能力
合奏需要保持團隊高度互動。音樂是線性的過程,團隊每一個成員的任務,是共同完成一個音樂整體,因此在合奏的過程中,才能學到協調與合作的經驗。

4. 更豐富的感覺刺激
更多的人一起演奏,會迫使耳朵更仔細的辨別自己的聲音,並且意識自我的演奏是否與別人一致,拍子不穩,休止符時間不足,或是拉錯音的問題,幾乎不需要老師太費心就會自我修正。這點最重要,大量的刺激會迅速的打開感覺,在初學階段,這是個別課很難達到的效果。

相對於團體課,一對一的學習方式,是偏向養成專業工作者的教學方式。專業工作者必須有高度的技術水準,在這個目標下,技巧鍛煉就是最重要的課題。細微的技術要求,需要一對一的師徒制學習方式不斷的反復鍛煉,但是對於一般啟蒙初學者來說,壓力就太大了,這也是目前老師與學習者容易出現衝突的原因了。


團體課是孩子進入音樂的神奇大門。小提琴便於攜帶,適合合奏,啟蒙年齡比管樂早,不論未來要學那一種樂器,小提琴團體課都是建立良好音樂基礎的好開始。


可以合奏與運用遊戲的團體課的內容:音符用手抓─我和我的小提琴 初學教材

我和我的小提琴1  乘著氣球去旅行教學實例

Related Posts:

  • 新的教學視野 傳統的教學,它的價值是什麼? 以樂器教學為中心,強調技藝的精進、高超和練習的固定與規律。 這並沒有什麼不對,而且也是一個在過去社會中很讓人珍惜的一種價值。 但是漸漸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, 像這樣的價值卻已經變成專業領域人士的困境, 我們努力維持傳統,卻不敵普羅大眾在生活當中的另外一種需求。 到底應該怎麼做?才能讓專業領域人士突破困境, 又能讓大眾業餘愛好… Read More
  • 教學,一定要按照課本順序教嗎? 教學要按照教材編排的順序? 我的看法是並不需要,除非教材本來就是按照難易度循序安排的。 在學校課程的教學中,要按照順序的教學是因為每到固定的時間就要考試, 如果每位老師都沒有按照順序教,命題老師就不知道要從哪裡考起? 所以,學校使用的教材用意在規範老師,讓老師的教學都能有統一的標準, 教出來的品質就不會相差太大。 可是學校以外其它的教學並沒有考試的問題, 即使有,那也是一個大的方向和範圍,並沒有像學校一樣的定期測驗, 學… Read More
  • 體驗音樂,從重奏開始 花了時間練習樂器卻沒有體驗美好音樂? 就好像飽餐一頓後,卻沒有享受到美味一樣, 是很可惜的一件事。 特別是在學習的階段, 一個人獨自彈奏,不容易享受到音樂帶來的樂趣, 這點和享受美食倒是有些相似。 印象中一個氣氛燈光優美且美食環繞的餐廳, 很少看到一個人獨自用餐,因為“獨樂樂不如眾樂樂”啊! 但是話說回來,重奏除了增加樂趣之外, 在教學上,重奏還有更重要的功效: 例如培養專注力、音感及音樂的整體感等等… 傳… Read More
  • 新的教學元素 (之一) 在現在的教學模式當中, 除了課堂上老師的範奏,並且要學生回家固定的練習之外, 還有一些新的元素,要在一開始教學的時候, 就將它們像種子一樣,種植在學習者的記憶迴路中。 對第一線從事教學的老師來說, 這就是新的教學元素。 新的教學元素有些什麼? ★專注力的加強 手一邊在動,其實頭腦裡一片空白,或是忘了打開….. 這種經驗一定很多人都不陌生。 如果問學生:「你怎麼知道下一句是什麼?」 學生們的回答都是:「憑手感!」… Read More
  • 新的教學元素 (之二) ★視覺、動作、聽覺、記憶等等不同介面反應的串連 視覺 →動作控制→聽覺 →記憶 這幾個不同的動作,都是由不同的單位接受外來的刺激, 再大腦來統籌控制,以做出反應。 我們會常常聽到老師對學生說:「練琴的時候要用大腦….」 用大腦說起來輕鬆,但是卻有很多的學生做不到。 如果老師們在一開始教學,就把像這樣的教學元素放在基礎教學的訓練當中, 讓學生在一開始學習音樂,就會主動將感覺的觸角打開, 而不是只會做機械性的… Read More